近20多年来,在南方和北方不少地方,陆续发现了不少古代文化遗址,有人就提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是多元、多中心态势。这种看法甚为幼稚。因为这些发现都是零零散散、相对孤立,既不成阵势、更不成链条,也没有像这样杰出、著名的母系部族领袖人物,更没有建树起如同一样的巨大历史功绩,所以这些考古发现报道只具有哗众取宠、取悦一时的新闻价值,绝对不能动摇和降低黄土高原山西大地天然造就的中华民族历史、文化摇篮领先地位和中心作用。
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时期的历史人物、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——在山西太行山区众多活动遗迹的存在,和有关“炼石补天”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,充分证明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,已经具备了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、带领民众抵御自然灾害和克服自然灾难的伟大勇气、精神和高度智慧、能力;意味着处于中石器时代后期的母系部族社会,已经进入到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黎明时期。随着疑古派的民族虚无主义邪说在史学界被日渐扫清;以及对神话传说的科学诠释和“炼石补天”、“行迹”等史实的真相大白,身为中华民族伟大母亲的崇高地位将会被日益确定;她对中华民族古代文明进步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将流芳万古、永垂史册。
「陕南山——传说的极好印证」
[编辑本段]
陕南平利县城西15公里处有座海拔988米的山,古称中皇山,异峰独秀,因后有宫而得名山。山上建有庙,气势宏伟,殿宇纷繁。
商代,平利为大巴山区族落良国的封地;周初,良随周武王伐纣灭商,故得袭封旧土,建都上良,平利仍属良国统治。五代蜀·杜光庭《录异记》是最早记载庙在平利的史料。房州即今毗邻平利的湖北房县,西晋时平利属房州管辖,“上庸界”即现平利,故庙在平利的历史由来久远。
唐李冗《独异记》中“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,而烟悉合,若不,使烟散。于烟即合”的记载与当地百姓“滚磨为婚”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处。在山东北方向不远处,现有一条山沟名叫“磨沟”,此沟因伏羲兄妹“滚磨成婚”的传说而得名至今。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一文中“天柱折、地维绝……斩鳌足撑天倾”的所谓“天柱”折断后,天空就会坍塌下来,于是“斩鳌足撑天倾”,用“柱子”将苍天撑住。后来,在南山采五色石炼之再“修天补洞”,并用金钉加固,今天才有了天空的五彩流云和夜空繁星闪烁的天象。在安康东南距平利五六十公里的地方,有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“天柱山”,据传此山乃鳌足演化而来。
炼石补天的所在地也在如今的山。山地处秦岭南端、大巴山北麓,位于陕、鄂、渝三省、市交界处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历为兵家必取之地。从阻止炎黄之战的地理位置上看,黄帝居于渭北黄龙,炎帝居于鄂西神龙架,所在二者间的位置正是平利山。
庙所在山峰向南500米有座山叫“偏头山”。据当地百姓讲,当时在炼石之成后,奋力举石补天,第一脚踏力过猛,将此山踏歪偏向山南一侧,故得名“偏头山”,相传山上曾留下的脚印。此山现为山乡七里村村民承包的责任林山,传说中的脚印已被垦荒植树。第二脚踏向中皇山,将该山山头西侧夷为平地,后在平地上建起现在的庙,中皇山因庙而又得名为山。
「庙———铭刻神女的丰碑」
[编辑本段]
庙坐落在山乡七里村。据当地百姓介绍,解放初期的庙十分庞大壮观,在平利堪称第一寺庙,有四扇大门,房宇百余间,殿堂三层,故又称“三台寺”;庙内住僧人二三十余、居士若干。但在历经了战乱、土改、“文革”等重重劫难后,现仅存一间正殿和“平心门”的残墙断壁。
就庙保存完好时的壮观景象,笔者特地分别采访了何家沟村85岁高龄的王道芳老人、何家沟村最有文化的长者现年74岁的退休教师张友中和庙现惟一的守庙人46岁的何中山,他们都讲述了从自己记事起印象中的庙。
相传,采金州(现安康)南山五色石炼之补天,救民于水火,从此百姓康泰,风调雨顺。在此地修造了一座土地庙,教南山民众种桑养蚕,取丝纺绸,福祉于民。当地民众为祭祀的贤能圣德,将土地庙改建为庙,供奉香火,顶礼膜拜。
为颂扬“补天”之功,夏代在山始建宝灵寺,后改为中皇庙、庙,香火极盛,“登探者淑匿纷来,瞻礼者贤否沓至”。《路史》云:“始治于中皇山,继兴于骊山之下,中皇山即山,有天台鼎峙,今建庙。”唐宋以来,庙历经修葺扩建,尤其是清乾隆元年重修后,拥有正殿四重、房屋百余间,是当时平利最大的寺院,被誉为“名胜之方”。
解放初期,庙仍保存完好。此时的庙共分三层殿,即在三台自然地貌上建筑,又称“三台寺”。一层是天井,内有一棵五六人方能合抱的千年桂花
喜欢都市无极请大家收藏:(m.2blshu.com),镇魂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